目前羊肚菌的種植和栽培技術(shù)都比較完善,普通農(nóng)戶都可以種植。那么羊肚菌菌絲生長怕水嗎?羊肚菌有哪些生長環(huán)境要求呢?

一、野生羊肚菌的生長環(huán)境要求
野生羊肚菌主要于春季4~5月份和秋季8~9月份的雨后生長,春末至秋初生長于海拔2000~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,多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,單生或群生。
野生羊肚菌的菌絲體在4~16℃之間發(fā)育,因為這個溫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實體的形成;如果這時溫度變化劇烈(低于4℃或高出18℃),都會影響子實體的發(fā)育。在溫度17-22℃的時候,菌絲長速較快,且濃密粗壯。
野生羊肚菌喜歡晝夜溫差大的地方,例如高海拔地區(qū),早晚溫差就非常的大,這樣的環(huán)境非常利于羊肚菌的生長和發(fā)育。野生羊肚菌聚集在混交林、灌木叢中,說明野生羊肚菌喜歡散射光,不喜直射光或者強光,只需要微弱的散射光即可發(fā)育和生長。

二、羊肚菌菌絲會怕水嗎
如果是過量的水,那么羊肚菌的菌絲體會怕水淹,長時間的水淹會導(dǎo)致羊肚菌的菌絲體死亡,但是羊肚菌的菌絲體還是需要足夠且適量的水分,因為羊肚菌是一種低溫真菌類,生長環(huán)境必須保持一定濕度。如果是種植羊肚菌,那么我們在種植羊肚菌后,均要隨時檢查田間的干濕度,做到雨后及時排水,干旱時及時噴水。
羊肚菌生長期間土壤中的含水量豐富時,羊肚菌菌絲體的生長發(fā)育會更快,菌體的生長也更加旺盛,此外羊肚菌的菌蓋形狀近似于球形至橢圓形,菌蓋的表面長有不規(guī)則的凹坑,通常生長在闊葉林或者是混交林中腐殖質(zhì)豐富的沙壤土中。

三、與小麥間作如何種植羊肚菌
1、播種時間
羊肚菌于10月下旬開始播種,和小麥播種時間相當(dāng),待小麥出苗后羊肚菌也慢慢長大。
小麥播種后,將行間土地耙細,然后按木屑75%、麩皮20%、磷肥3%、石膏2%的比例配料,拌勻后均勻撒在條壟上(每畝可撒配料200~250千克),再將配料與土壤充分翻拌均勻,水分欠缺的土壤要一次性均勻灌足水,一般土壤要保持70%~90%的濕度。
等灌入的水滲完后,直接將菌種接入土壤中,覆蓋2~3厘米厚細土并噴適量水,以利菌種保濕。與小麥間作模式羊肚菌每畝產(chǎn)量為75~80千克,間作技術(shù)好的產(chǎn)量更高。
2、環(huán)境要求
羊肚菌一般在熟腐土、黃壤土、砂質(zhì)混合土中均能生長。間作羊肚菌的小麥田,宜選擇pH值為6.5~7.5的土壤,以利于羊肚菌生長。
小麥種植以南北行向為好,并以大小行方式播種。其中,大行寬120厘米,中間走道寬40厘米,小行寬約20厘米。
3、菌料培育方法
先培育成菌袋后種入小麥田。菌袋培養(yǎng)料可用農(nóng)作物秸稈粉75%、麩皮20%、磷肥1%、石膏1%、石灰1%、腐殖土2%,或細木屑75%、麩皮20%、磷肥1%、石膏1%、熟腐土3%兩種配方,按料水比1∶1.3拌好料后堆積發(fā)酵21天,含水量為65%。
采用規(guī)格17厘米×33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,每袋裝料550~650克,后續(xù)滅菌、接種及培養(yǎng)方法和大棚栽培相同。菌絲滿袋后5~6天即可栽培到小麥田間。
4、栽后管理技術(shù)
種植后均要隨時檢查田間的干濕度,做到雨后及時排水,干旱時及時噴水。秋后氣溫下降時要及時采取加蓋地膜、覆蓋稻草等增溫措施。早春雨水較多,溫度合適,菌絲體、子實體生長良好。